×

父母读书

六国论-背诵

郭建伟 郭建伟 发表于2020-11-09 浏览862 评论1

1人参与发表评论


六国论

苏洵〔宋代〕

  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。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

  秦以攻取之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较秦之所得,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;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则秦之所大欲,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战矣。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,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。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“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此言得之。

  齐人未尝赂秦,终继五国迁灭,何哉?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五国既丧,齐亦不免矣。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赵尝五战于秦,二败而三胜。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,惜其用武而不终也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,可谓智力孤危,战败而亡,诚不得已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,齐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将犹在,则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。

  呜呼!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,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!

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,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。苟以天下之大,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。


群贤毕至

访客
郭建伟 郭建伟2020-11-15 · 回复

       《六国论》主要探讨了战国时期六国被秦国灭亡的原因和教训,以及对北宋时代的政治启示。文章的核心观点是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”。苏洵认为,六国之所以灭亡,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锐利,也不是因为他们打仗不好,而是因为他们用土地来贿赂秦国,削弱了自己的力量,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,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。苏洵通过对六国各自的历史事实和政治策略的分析,指出了他们的错误和弊端,同时也肯定了燕赵两国在抗秦方面的远见和效果。苏洵借古讽今,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,不要用土地来换取和平,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,而应该团结天下的英才,齐心合力地对抗外敌,以免重蹈六国的覆辙。

       《六国论》是一篇思想深刻,文笔犀利,气势雄浑的政论文,展现了苏洵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心态。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,富有韵律和节奏,有时也运用了一些比喻和反问等修辞手法,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文章的结构也很严谨,先提出论点,然后分别论证,最后总结归纳,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文章的内容涉及了历史、政治、军事、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,体现了苏洵的博学多才和卓越智慧。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客观分析,更在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,对未来的远见卓识,对国家的忠诚担当。文章对后人的启发和影响也很大,可以说是一篇不朽的名篇。